启  智  文  坊  学  堂
       招收小学1-6年级    初中7-9年级学生
报名热线:4001-570-585;136-0957-0585

阅读,是拯救“差生”的最后手段!

 二维码 16

阅读,是拯救“差生”的最后手段!

剪纸风春运新春祝福回家火车活动推广PC端banner.png

一   

在学习上存在严重困难的孩子,以前被称为“差生”,后来专家认为这个称呼有些刺耳,建议代之以“学困生”。现在据说又升级换代了,有了新的叫法——“待优生”。

     所以说中国文字果然博大精深,虽说只是换汤不换药,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无多少帮助,但这么一路捯饬下来,倒也居然真的有了点减少焦虑、抚慰人心的效果。

      扯远了,回到主题。这些孩子,我姑且取个中间值,叫他们“学困生”吧。

    对于这些“学困生”的存在,我个人是可以理解的。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既然有“学优生”,那就必然得有“学困生”。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所需要做的,无非就是让所有孩子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而已。

     但是,让我感到深深忧虑的是,最近几年我突然发现班里面开始出现一种我称之为“超级学困生”的孩子。这些孩子,他们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困生”,而且在语言甚至思维能力层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钝化倾向。

      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那样,这些孩子表现出智力上的“口齿不清”:他们和别人交流时所说的话,像是从上下文中脱离出来的独立的词,中间没有任何联系。他们写的作文,充斥着病句、错别字和含混不清、别扭生硬的文句,几乎没一个句子是通顺的。一句话,他们根本无法将自己的内心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超级“学困生”的出现,再次刷新了我们对于“学困生”的认知。

       尽管如此,这些孩子的家长还是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糟糕的成绩上,把孩子的“差”归因于“做题太少”或者“不好好学”,却极少有人注意到,孩子的问题其实已经不仅仅是考试分数的问题了。

      毫不夸张的说,这些孩子未来在社会中能否正常生活,能否正常地与别人的交流,这都是要打个问号的。

      这些“超级学困生”有着某些明显的共同点:和家长之间糟糕的亲子关系,或者留守在家、无人管束,沉迷手机(有时候甚至整天整夜地看手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几乎从来不读书,尤其是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

      很多时候我们都低估了阅读的作用,很多人认为让孩子读课外书的作用仅限于增长见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或者仅仅把它理解为学好语文的敲门砖。但实际上,阅读对于孩子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因而,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由于缺乏阅读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

      换个角度来说,很多“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不是因为做题少、没上补习班,而是因为他们不爱读书,或者不会读书,他们的心灵没有“阅读”这种智力之光的照耀,因而显得晦暗而贫瘠,并且严重营养不良。

      有人说,以前的孩子是没钱买书读,现在的孩子是没时间读书。可是,以前那些没钱买书读的孩子至少还终日在户外疯玩儿,一天到晚还在密切接触大自然;而现在这些没空读书的孩子,他们除了两眼盯着手机屏幕,就是两眼盯着习题。他们的精神世界显然更加贫瘠。

      如果稍加留心,我们会发现,“超级学困生”的出现和对于智能手机的沉迷是相伴而生的。

      比起读书,玩手机的吸引力自然要大的多。那种自律能力普遍较差的学困生普遍有沉迷手机的问题,而由于糟糕的亲子关系,家长通常无法有效约束孩子的这种沉迷。越做越精致的手机游戏,基于人性的弱点精心设计的短视频诱导观看机制,能轻易击溃孩子们的心理防线,让他们没日没夜地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不要小看手机游戏的巨大能量。当孩子拿起手机进入游戏的时候,他进入的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是由那些被资本控制的顶尖网络工程师精心打造的。那些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们很容易在潜移默化当中被游戏改造,被游戏设计师所设计出的“世界规则”所驯化,在世界观领域悄悄地发生改变,最终成为游戏的一部分。

      有个孩子曾经告诉我,自从玩了《王者荣耀》,他对那些古代名人啊英雄啊什么的,再也没什么敬畏之心了,因为这些人他在游戏里随随便便就可以召唤出来。

      让玩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永远是所有手机游戏的终极目的。因为只有这样,游戏开发商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这是资本逐利的本性所决定的。为了让玩家沉迷,去迎合人性的弱点,去刺激人的欲望,那是必须的。而好的文学作品,则恰恰相反,它们绝对不会迎合人的弱点和欲望,只会揭露和节制。

      而且,那些留守的孩子,孤独的孩子,被人冷漠对待的孩子,或者其他被父母在精神上抛弃的孩子,他们在游戏里能轻易地找到类似爱与陪伴的替代品,因而他们会沉迷得更深,更久。

      美国政客布热津斯基曾提出过一个“奶头乐理论”:因为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固化,精英和底层人群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甚至面临严重冲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提出,与其让这种冲突加剧,不如通过提供一种“奶头”——也就是某种形式的心理或物质满足,以缓解底层人群的不满和敌意。

       谁能说手机游戏或者短视频网站就不是资本的“奶头”呢?

      在这个资本凭借科技的助力而无比强大的时代,纵使它们能用种种手段收割成年人,也不应该让它们收割孩子们的灵魂。而阅读,也许是我们对抗这种收割的最后武器。

      传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地之间流光溢彩,上天降下五谷的种子。鬼神则夜夜哭泣,因为他们担心人类自从有了文字以后就不再敬畏它们。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其实就是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的具象化呈现。

      回到学困生转化这个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仅仅依靠阅读就可以实现差生的转化。

       “越是学习落后的学生,他在学习上遇到的看似无法克服的困难越多,他就越应该阅读。阅读能教会他思考,思考则刺激大脑觉醒。”

      “学生学习越困难,在脑力劳动中就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他也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低感光度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更持久的科学之光来普照。不是补习,不是无休止的´鞭策`,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这一点在他们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也有家长反映,为什么孩子读了很多书,还是表现得很“笨”呢?

      这就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了。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边读边想的阅读,(前提是你让孩子读的书是值得思考的、有人文内涵的书,而不是像“米小圈”之类的爆米花小说)是那种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快速而有意识的阅读”。他认为,不能快速且有意识阅读的人,不可能学好知识。快速且有意识地阅读是通过目视,用心地领会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较短的句子。眼睛离开书本,可以口述记住的内容,同时要进行思考。不仅仅是思考所读的内容,而且要思考与所读内容有关的某些情景、形象、认知、知识和现象。

      家长朋友们,当你之前还咿呀学语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第一次坐下来打开一本书来读的时候,你一定要拍照留念并终生记得这一刻。从这一刻开始,你的孩子打开了一个她从来不曾遇到过的新世界。从此以后,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速度将会呈现几何倍等级的跃升。她那棵小小的心灵幼苗接触到了第一缕阳光,然后会迅速茁壮成长。那一瞬间,人类世界又有一颗心将会脱离蒙昧和黑暗,并在不久的将来迸发出让鬼神都惧怕的神奇力量。

      所以,让孩子多读书吧。这样的话,即便他没有变成学优生,也不会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学困生啊!

商务扁平风签约仪式宣传ps端banner.png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