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  智  文  坊  学  堂
       招收小学1-6年级    初中7-9年级学生
报名热线:4001-570-585;136-0957-0585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

 二维码 1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保持第三学段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在编排内容和编排形式上都体现了向中学的过渡与衔接。六年级下册各部分内容的安排,鲜明地体现了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应该把握好各个板块在方法、策略上的提升点,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方法、发展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科书;编排特点;内容解析;教学建议

  一、教科书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六个单元,其中,有三个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的单元,其人文主题分别是“民风民俗”“志向与心愿”“科学精神”。有一个单元是以小说文体来组元的“外国名著”单元。还有两个单元比较特殊:第三单元“表达真情实感”是一个习作单元,是围绕习作能力的培养编排的;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是综合性学习单元。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教科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某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单元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

  

  

  二、教科书的编排特点

  (一)体现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

  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思维慢慢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能力目标和要求已经不只是简单的识记和理解,而应该主要集中在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从教科书阅读层面的要求来看,练习和活动的设计充分指向所学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融会贯通。以本册第四单元“志向和心愿”为例,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关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段到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各册教科书中均有所涉及,六年级上册更是利用“交流平台”回顾梳理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而在这个单元,要求又有所提升,要求学生不只是把握内容,还要加深理解,不仅要借助资料理解,还要学会主动查阅。这里对于学生综合运用之前学过的把握阅读内容的方法,提出了一定要求。

  这个单元还要求“关注外貌、神态、言行 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也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同类方法进行学习,并在之前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四年级下册提出“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物的品质”,五年级下册提出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本册在这条线上又作了进一步挖掘,不仅从神态、言行中体会,还要从外貌去体会;不仅要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情感,还要感受人物品质。由于课文本身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科书搭建梯子,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提升。

  从教科书表达层面的要求来看,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也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到之前学过的方法。内容上,大多数习作仍会包含人、事、景、物的描写,但题目和要求更为综合和复杂,如写经历,要包含写事、写看法、写心情;写情感,更要基于对事情清楚而具体的描述;写科幻,需要有写想象作为基础,又要把故事写得清晰、完整。这些都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形式上,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允许学生根据表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叙写,看似自由,实际上对学生的关于习作形式的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方法的交流与指导层面来看,《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非常重视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提升。多数单元的“交流平台”,都聚焦学习方法,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学生的 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法,总结出一些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外,少数单元“交流平台”的指向更为综合,体现了六年级下册综合运用与衔接过渡的特点。例如,第四单元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总结、交流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第五单元的交流平台回顾、交流小学阶段养成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都明确提示了六年级下学期,要具有梳理、总结、复习的意识。

  (二)凸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教科书着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论是练习活动的设计,还是《语文园地》的内容安排,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凸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比如,《语文园地二》中安排了关于修辞的练习活动,先是给出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夸张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再给出五个表示状态或心情的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自己或别人在这样的心情或状态下会怎样做。因此,教科书关注修辞,但又不只是关注相关的语文知识,而是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词语、运用这种修辞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把握能力。

  综合性学习也凸显了教科书编排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也是循序渐进的:三、四年级在普通单元中穿插安排了 “综合性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一次设置了单元 整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六年级下册是第二次整组安排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单元,主题是“难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以活动贯穿始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整个单元的学习,两个板块“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既提出了活动建议,又提供了多个角度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收集、整理资料,制作成长纪念册,通过快读阅读相关材料引发对小学生活的回忆,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学校、师友的惜别之情,并策划毕业联欢会。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各种语文能力融入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语文活动之中,凸显了教科书的实践性。

  (三)编排外国名著单元,引导学生读 整本书

  教科书第二单元是以文体来编排的外国名著单元。这个单元的编排体例不同于其他单元。《鲁滨孙漂流记》前有梗概,后有节选,梗概落实单元“借助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这个要素,节选聚焦具体的情节和人物,通过事件来表现人物特点,文末的“泡泡”又将节选片段与梗概勾连起来,提示学生要有读整本书的意识。之后的《骑鹅旅行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都是名著节选,引导学生将在前面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关注情节和人物,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思考。

  这个单元的交流平台,则是在回顾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的多元化多角度思考提 出了要求。第一个层次是对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阅读方法的回顾和拓展,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过情节来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还要对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引导学生逐渐走向主动阅读。第二个层次有所提升,提示学生评价人物时角度不能太单一,引导学生意识到,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是伟大作家们极其丰富的内心和思想的体现,其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多面的,不能用某个方面来概括。本册教科书通过比较简单的文本,让学生初步有这个意识,为小学和初中衔接打好基础。

  (四)安排文言文和古诗词诵读,体现衔接

  六年级下册安排了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以短小而富有趣味的段落篇章,勾连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科书做了准确定位,并通过课后题体现出对六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学习文言文,借助注释和资料疏通文义,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文言文的学习要求,课程标准中是在第四学段提出的。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接触一些浅易的文言文,不仅可以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顺利向中学过渡,体现了衔接意识。

  与各册不同的是,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综合性学习之后,还安排了一组共十首古诗词诵读。这十首古诗词由诗到词,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经典诗词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一组古诗词的教学要求与课文和“日积月累”中的古诗不同,不要求老师逐首讲解,以学生自主读背为主,学生自主借助注释了解诗词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查阅资料,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班级里可以开展一个小型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自主交流。例如,可以交流这一组中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可以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首,并谈谈体会,还可以交流自己知道的其他同类古诗词,或者诗人的小故事,等等。

  三、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教科书,要树立整体观念,关注教科书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树立方法意识,将方法指导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一)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找准目标定位

  本册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加含蓄、深刻。在教学时,应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方法,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给每个部分拟个小标题,再连起来说一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让学生关注某些词句、段落,避免阅读的碎片化。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主旨,要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充分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再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教学情感表达细腻、丰富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的场景、人物、细节,从中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要避免对课文的解读“标签化”,脱离文本。

  从高年级开始,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如本册中“了解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给学生习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在教学时,要避免讲得过深过细,不要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

  要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文言文等不同类型课文的目标定位,避免拔高要求。略读课文的教学主要提倡学生能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迁移本单元中学得的方法,以学生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文言文的教学,可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相关资料,结合想象来理解课文的大意,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习作单元中的课文主要落点应在体会写法,要用好课文,指向核心目标的达成。其中精读课文的教学应重点指向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表达真情实感的不同方法。习作例文可作为指导学生“初试身手”或“习作”的范例,但注意不要限制学生的习作,防止学生机械地模仿。

  (二)找到同类要素的提升点,避免简单重复

  关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前册多有提及。而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提出要“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从一篇到一部,把握主要内容的要求在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把握住这个提升点,结合课后第一个课后练习,帮学生梳理梗概的同时,把握一部名著的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课后没有给出具体的填空,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是因为情节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只要学生能够掌握故事的基本脉络,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都是可以的。这个语文要素,与外国名著单元的习作要求以及《快乐读书吧》都是有所关联的,教师可以将三者整合教学,让学生自主读整本书,学会把握主要内容,撰写梗概。

  这个单元的“交流平台”,则是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的多元化多角度思考提出了要求。教科书中第一、二个学生提示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还可以来评价他,而这种评价是要有依据的。第三个学生告诉我们,评价人物时角度不能太单一。六年级的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学,在中学他们会大量接触到杰出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是作家们极其丰富的内心和思想的体现,所以其中的人物往往是多面的,不能用单一的形容词来概括。在六年级下册,我们希望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简单的文本,初步有这个意识。抓住了这些提升点,教师的教学就能够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起点,不在学生的已知层面进行纠缠,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三)关注表达方法,从阅读学习表达

  教科书重视表达,同步推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从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中,可以看出教科书非常重视表达方法的学习,重视由读到写,从阅读中学习表达。例如,“民风民俗”单元,在阅读时让学生分清内容的主次,再领悟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科学精神”单元的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直接从阅读引向表达。

  除了单元中的总体安排,这个理念还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角落,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会写法,获得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感悟和启发,并能够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例如,《语文园地一》的练习,指向表达的丰富性,从中我们可以思考:平时我们学习近义词的目的是什么?价值是什么?只是为了积累吗?积累之后如何运用呢?这个练习给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首先,要明确每个词语的意思,了解它的准确 用法;其次,要用这些词语来丰富自己的表达,使表达更加富于变化。

  

  又如,第四单元的《语文园地》,呈现了不同样式、不同表达效果的开头和结尾,让学生进行体会。这里已经不仅仅限于句段层面的表达,而是已经上升到篇章结构的层面。开头和结尾作为篇章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常值得学生去关注。这里也引导学生除了关注内容和体会感情,表达层面也要更留意开头和结尾。精彩的例子看多了,在思考中有所感悟,就会使自己习作的开头和结尾能够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更多提升。

  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

  在表达中创设真实情境,这一点非常重要,却在教学中长期被忽略。教科书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努力,希望能够尽量创设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来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

  例如,第二单元的习作安排的是写作品梗概。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上可以看出,写梗概是放在情境之下的,非常强调情境的重要性。这里创设的都是有关读书的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意识到,他的写作是有交往价值的。通过情境的创设来进行写作,实现他的交往需求。

  

  五、有理有据表达观点看法,向中学自然衔接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是第四学段的阅读与习作的目标。为了给学生做好铺垫,适应这样的文体转换,六年级下册安排了浅易且典型的议论文。而在这之前,从二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比如,和人商量的时候,理由要充分。这种能力螺旋式 上升,一直到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中安排了判断别人的话是否依据充分、有说服力,“辩论”中则提示,所举事例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

  如何佐证自己的观点?六年级下册安排了 两种方式:一种是列举事例,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举不同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一种是引用名人名言,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说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引用原文,这个方法也在教科书中多次出现,不仅在课文中,在口语交际的方法指导中也有所提示。如“同读一本书”中提到,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会“使观点更有力”。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逐渐发展抽象思维的阶段。从这样浅易的议论文入手,能够较好地让学生了解观点与事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把握好适切度,不做过深的挖掘。

  (责任编辑:李红梅)


My title page contents